征》


提要

本草始于神仅载气味主治,自陶宏景而后家著作日多,而旨反晦,益穿附会,夸言功用,按之实际能收效洞氏有于斯,爰著《征》,以征其失。分三卷,晶共五十有四,品分考征、互考、辨、品考四,拈仲景之,以征其用;辨氏之,以明其。且其所征皆为驱疾要,有功斯道,洵非浅,如石羔宜重用,忌煅用,为张经验之言,而先生亦早已及。

征》自序曰:若弗瞑眩,厥疾弗瘳。周官曰:医掌医之政令,聚毒,共医事。由是之,毒也,而病毒也,毒而攻病毒,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。而考本草,有毒者有焉,无毒者有焉,为养者有之,不者有之。于是人大惑焉,世人泯经毁欲正之,末由也已,今之所也,天地人耳。夫有天地,有万物焉,有万物,有毒之能也,有人病与不而有焉,是古今之所同也。从其所同,而正其所异也,孰乎不可正哉!之法,以其方也,之瞑眩,厥疾乃瘳,若其与不邪,本草之云,无其焉。故从事于扁之法,以其方,四十年于,以量之多少,知其所主治也。病所在,知其所旁治也。参互而考之,以知其征,于是始之所惑也,粲然明矣。凡攻疾之具,则药皆毒,而疾医之司也。精之辨有毒无毒,而食医之也。食者常也,疾者也,吾党之小子,常之与,不可混而一矣。而本草也,混而一之,乃所以不可取也。不可取乎,其方也。矩准,是故扁之法,以其方之功,而之所主治也。次其考之征,以以所主治也。次之以方之无征者,参互而考次之,以古今功者,引古而辨之,次其品物,以辨真,名曰《征》也。犹之一物也,异其用,异其功,是以其生者,随其所好;攻其疾者,不避其所好。故食医之道,主其精也。故撰有毒无毒,而随其所好也。疾医之道,主攻其疾也。故皆毒而不避其所好也,而医者不辨之,混而一,疾医之道,所以也。夫古今不异者,天地人也。古今异者,也。以其不异,以正其异,不异不异,异异也。譬如人君用人,率材功,无功矣。一物无异功,用异功异,用生乎用攻疾乎生随其所好,攻疾不避其所好,不知其法,焉得其正其法既已建,而后以其不异,以正其异,不异不异,异异。曰:伐柯,伐柯其,是之也。盖今之医之论药也,以阳五行,疾医之论药也,唯在其功耳。故不异不异,异异。然治疾如之何,匪攻不克;生如之何,匪性不得。吾党之小子,勿眩于,以失其功。明和八年中秋之月日本阳吉益为则题

洞先生著述

已没,疾医之道熄焉,而阳五行之说炽也。家延命,户论养气,而各有所著。其言可,而其事不可行矣。先考洞翁,生于千之下,以己任焉。而其所著述,凡若干卷。方之士,往往之,是直古疾医之道也。方是私淑于先人,而唱古医之方者,不可数矣。故其见贵,惧后世妄造无根之言,假托先人之名,崇,以使,后眩惑而大先人之志也,可不乎哉!于是目如左。

方极一卷

聚方一卷

医事或二卷

征三卷

右四部既刊行者。

医言四卷

先命医事古言者后改之。

洞先生稿三卷

先人固非文苑之徒也,所以集之不文章,其言志辨惑,应问释疑者,关涉于医而有益于事,故之也。

右二部校已成刊行在迩。

医方分量考一卷

右一部,先人有所考而著之,以其未全,故秘不刊行。

一卷

丸散方一卷

右二部,先人平日调剂,故藏于家而不公之,但入者,得写耳。以上凡九部,十七卷。

医断一卷

建殊一卷

右二部,人所著,而先人定之,前既刊行。

天明五年乙巳之春男辰谨记药征卷之上

石膏主治烦渴也,旁治谵语躁、身

考征

白虎汤证曰:谵语遗尿。

白虎加人参汤证曰:大烦渴

白虎加桂枝汤证曰:身无寒、但

以上三方,石膏皆一斤。

越婢汤证曰;不自汗出、无大(,非全不。无大,非全无大也。在外)

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不具也。(聚方)

以上二方,石膏皆半斤。

大青龙汤证曰:躁。

木防己不具也。(聚方)

以上二方,石膏皆子大也,为则按:子大,即半斤也。木防己,石膏或三枚,或十二枚,其分量得而知焉。今从傍例,以为鸡子大也。

历观方,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。凡病躁者,身者,谵语者,及狂者,齿痛者,痛者,咽痛者,其有烦渴也;得石膏而其效核焉。

互考

》曰:寒脉浮,发热无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与白虎渴渴水,无表者,白虎加人参主之。为则按:上云不可与白虎,下云白虎加人参主之。上下恐有错误也。于是考《干金方》》之全文。而白虎加人参,作白虎是也。今从之。

》中,白虎不具也,《千金方》矣,今从之。

《名医别录》言:石膏性大寒,自后医者怖之,遂至于置而不用焉。仲景氏白虎曰;无大。越婢亦云。而二方主用石膏。然仲景氏之用,不以其性之寒也,可以已。余也信而好古,于是乎,为渴家而无者,投以石膏之,病己而未其害也。方炎暑之,有患大不止者,使其服石膏末,烦渴顿止,而不复见其害也。石膏之治而不足怖也,斯可以知已。

陶弘景曰:石膏汗,是不稽之,而不可以。仲景氏无斯言,意者陶氏用石膏,而汗出即愈。夫毒中病,必瞑眩也。瞑眩也,其病从而除,其毒在表汗,在上吐在下下。于是乎,有非吐,而吐。非下而下,非汗而汗者,是而非常也。何法之譬有盗于梁上,室人交索之,出于右,则顺逃;逾于左,逆而易逃。然则虽逆乎从其易也,毒亦然。仲景曰:与柴胡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陶氏所石膏汗,盖亦此也己。陶氏不知,而以为发汗之。不亦

后世以石膏,而怖之太甚,是不学之也。仲景氏之用石膏,其量多于他,半斤至一斤,此盖以其气味之薄故也。余治青山侯臣蜂大夫之病,其平素毒着脊上七椎至十一椎,痛不可忍,发则胸膈烦闷,甚冒而不省人事,有年数矣。一日大,众医以大虚,作独参,日三服。六日未知也,医皆以必死,于是家人召余之,脉如死状,但其胸,微烦闷状,乃作石膏黄甘草与之。一之重三十五,以水一六分,煮取六分,服。自昏至,令三尽,通一百有五,及,其犹梦而顿觉。次日,余辞而,病客曰:一旦决,吾不堪。与君行,朝夕于左右,遂俱归用石膏如故,居七八十日而告瘳。石膏之非峻而不可怖也,可以

品考

石膏本邦处处出焉。加州、奥州最多。而有硬者上品也。《别录》曰,理白者良。雷牧曰:其色莹净如水精。李珍曰:白者洁净细文,短密如束为则曰:采石之道,下底佳,以其久而能化也。采石膏于其上者,状如米糕。于其下底者,莹净如水精,此其上品也。用之,之法,唯打碎之已,近世火煅用之此以其性寒故也。臆也,余不取焉。大凡制之法,制而倍毒制之。去毒不,是毒外无能也。诸药之下,其当制者其制也,不制者不,下皆效之。

滑石

主治小便不利也,旁治也。

考征

猪苓汤证曰:水、小便不利。

以上一方,滑石一两。

右此一方,斯可滑石所主治也。滑石白曰:小便不利。蒲灰散曰:小便不利。余未二方,是以不取征焉。

互考

治淋家,痛不可忍而者,用滑石甘散,其痛立息。屡屡效,不可不知也。

品考

滑石和、共有焉,处处山谷多出之也。滑而白者,入有效。宗爽曰:滑石今之画石,因其滑,可写画也。珍曰;其,故以名之。

芒消

软坚也,故能治心下痞、心下石硬、小腹急胸、燥屎大便硬。而旁治宿食腹小腹痞之等解之毒也。

考征

大陷胸汤证曰:心下痛、按之石硬。

以上一方,芒消一升,分量可疑。故从《千金方》大陷胸丸,作大黄八两、芒消五两。

大陷胸丸曰:胸,

以上一方,芒消半斤,分量亦可疑,故从《千金方》作五两。

胃承气汤证曰:腹胀满。又曰;大便不通。又曰:不吐不下心

以上一方,芒消半斤,分量亦可疑。今考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,此方无有焉。故姑从桃核承气,以定芒消分量。

柴胡加芒消汤证,不审备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一方,芒消六两。

大承气汤证曰:燥屎。又曰:大便硬。又曰:腹。又曰:宿食。

大黄牡丹汤证曰,小腹痞。
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证曰:心下痞云云。与不愈者。

以上三方,芒消皆三合。

大黄消石汤证曰:腹

以上一方,消石四两。

橘皮大黄朴消汤证曰:食之在心胸不化、吐不出。

桃核承气汤证曰:少腹急

以上二方,朴消、芒消皆二两。

曰:腹

以上一方,消石等分。

历观此数方,芒消主治坚块明矣,有软坚之功也。故旁治宿食腹,少腹痞之等解者也。

互考

柴胡加芒消,是小柴而加芒消者也。而小柴胡主治胸肋苦,不能治其,所以加芒消也。人参辨可以知矣。

品考

消石和、。朴消、芒消、消石,本是一物,而各以形状名之也,其能无异,而芒消之功矣,故余家用之。

甘草主治急迫也。故治里急、急痛、急。而旁治厥冷、躁、冲逆之等般迫急之毒也。

考征芍甘草汤证曰:脚急。甘草干姜汤证曰:厥,咽中干,燥。甘草汤证曰:心不得安。生姜甘草汤证曰:咽燥而。桂枝人参汤证曰:利下不止。以上五方,甘草皆四两。芍甘草附子汤证,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甘麦大枣汤证曰:藏躁喜悲欲哭。以上二方,甘草皆三两。甘草汤证曰:咽痛者。桔梗汤证,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桂枝甘草汤证曰:叉手自冒心。

桂枝甘草骨壮蛎汤证曰:躁。

四逆汤证曰:四肢拘急厥逆。

甘草粉蜜汤证曰:令人吐涎、心痛作有,毒不止。

以上六方,甘草皆二两。

右八方,甘草二两、三两,而亦四两之例。

苓桂甘枣汤证曰:下悸。

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:气从小腹上冲胸咽。

小建中汤证曰:裹急。

半夏汤证曰心下痞。

小柴胡汤证曰:心。又云:胸中

小青龙汤证曰:咳逆倚息。

连汤证曰:腹中痛。

人参汤证曰,逆心。

旋覆花代赭石汤证臼:Jb下痞硬,噫气不除。

乌头汤证曰:疼痛不可屈伸。又云:拘急不得转侧

以上十方,甘草皆三两。

脓汤证(在桔梗部)

胃承气汤证曰:不吐不下、心

桃核承气汤证曰:其人如狂。又云:少

桂枝加桂汤证曰;奔豚,气从少腹上冲心。

桂枝去芍加蜀漆骨牡蛎汤证曰,惊狂、起不安。

以上五方,甘草皆二两。

历观方,无急迫,其他曰痛、曰厥、曰、曰悸、曰咳、曰上逆、曰惊狂、曰悲、曰痞硬、曰利下,皆甘草所主。而有所急迫者也,仲景用甘草也。其急迫者,用甘草亦多;不者,用甘草亦少。由是之,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,古曰:病者苦急,急食甘以之。其斯甘草之乎仲景用甘草之方甚多,然其所用者,不,故不枚焉。凡征多而明者,不枚其征,下皆效之。

互考

甘草汤证曰:咽痛者,可与甘草不差者,与桔梗。凡其急迫而痛者,甘草治之。其有者,桔梗治之。今以其急迫而痛,故与甘草。而其不差者,已有也,故与桔梗。据此推之,甘草主治,可得而也。

甘草附子,其不具也。为则按其章曰:汗病不解,反寒。是寒者,附子主之。而芍、甘草无主也。故此章之,以芍甘草。脚攀急者,而随此矣。

为则按:胃承气、桃核承气有甘草。而大小承气、厚朴三物,皆无甘草也。胃承气汤证曰:不吐不下、心。又曰:郁郁微,此皆其毒急迫之所致也。桃核承气汤证曰:或如狂、或少腹急,是结实,然狂与急,此皆急迫,故用甘草也。大小承气、厚朴三物、大黄黄连泻解其耳。故无甘草也,学者详诸

陶弘景曰:此草最之主。思邈曰:解百之毒。甄曰:诸药中,甘草君,治七十二金石毒,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,和众有功,!一出,而天下无知甘草之本功,不亦悲哉若从三子之则诸凡解毒,唯此一味而足矣。今必不能,然之非也,可以知已。夫欲知诸药本功,沙方中推其有无多少,与其去加,引之于其其本功,可得而知也,而沙方中,无甘草者居半,不可之主也,亦可以已。古曰:攻病以毒皆毒,毒即能。若解其毒,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。学者察,夫陶弘景、思邈者,医家之俊杰,博洽之君子也,故后世尊奉之至矣。而甘草众之主,解百之毒,得无征乎考之沙方中,半夏本甘草三两,而甘草更加一两,是足前四两,而误药后用之,陶、盖卒尔见之,谓为毒也。!夫人之也,各于其常,故二子之,斯知尊信仲景之至。矣向使陶、知仲景误药后,所以用甘草,与不必改其何也陶、孙诚俊杰也,俊杰何文其乎由是之,陶、孙实不知甘草之本功也,亦后世之不幸哉!

垣李氏曰:生用则补脾胃不足,而大心火;炙之则补三焦元气,而散表寒,是仲景所不言也。五藏浮国以降,今欲疾医乎不可言五藏也。五藏浮国以降,不可从也。

品考

甘草华产上品,本邦所者,不堪用也。余家唯用之也。

黄芪

主治肌表之水也。故能治黄汗、盗汗、皮水。又旁治身体或不仁者。

考征

耆芍桂枝苦酒汤证曰:身体发热汗出而。又云:汗沾衣、色正黄如汁。防己黄芪汤证曰:身重、汗出恶风

以上二方,黄芪皆五两。

防己茯苓汤证曰:四肢,水气在皮中。

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曰:身体不仁。

以上二方,黄芪皆三两。

桂枝加黄芪汤证曰:身常暮盗汗出者。又云:从腰以上必汗出、下无汗、腰弛痛、如有物在皮中状。

以上一方,黄芪二两

黄芪建中汤证,不具也。

以上一方,黄芪一两半。

历观方,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。故能治黄汗、盗汗、皮水。又能治身体或不仁者,是与不仁,亦皆肌表之水也。

互考

耆芍桂枝苦酒、桂枝加黄芪,同治黄汗也。而耆芍桂枝苦酒汤证曰:汗沾衣,是汗甚多也。桂枝加黄芪汤证曰:腰已上必汗出、下无汗,是汗少也。以此考之,汗之多少,即用黄芪多少,其功的然可知矣。

防己黄芪、防已茯苓,同治肌也。而黄芪有多少,防己黄芪汤证曰:身重汗出。防己茯苓汤证曰:水气在皮中,此随水气多少,而黄芪亦有多少。黄芪治肌表之水明矣。故耆芍桂枝苦酒、桂枝加黄芪,随汗之多少,而用黄芪亦有多少也。

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曰:身体不仁。为则按:仲景之治不仁,随其所在,方不同。而历观,皆是治水也。然不仁,是水病也。故小腹不仁、小便不利者,用八味丸以利小便,不仁自治。是不仁者,水也。学者思

防己黄芪,《金要略》其分量与《外台秘要》异,为则夷考其得失《外台秘要》古,而《金要略》不古矣。故今从其古者也。

尝读《本草》黄芪之功。陶弘景曰:丈夫虚、五羸瘦、益气。甄曰:主虚喘,衰耳,内。嘉曰:人参中,黄芪表也。余亦尝读《金要略》,仲景之方,皆以黄芪治皮水气,未表也。为则尝闻之,周公置医,四焉:曰食医、曰疾医、曰医、曰医。夫仲景者,盖古疾医之流也。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。故仲景言疾病,而弘景动论养气,延命,未尝论疾病。后世之喜医方者,皆眩其俊杰,而不知其有害于疾医也。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,滔滔者天下皆是也。不亦悲哉夫逐奔者,不大山。嗜欲在外,则聪明所蔽。故其物同,而用物之异。仲景主疾病者也,弘景主延命者也;仲景以黄芪治水气,弘景以之虚。夫者,毒也。毒,是以不为补,以不为补,是其延命之欲所蔽也。古曰: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夫古所者,以其常而言之也。昔者常无者,今有之也。昔者常有者,今无之,是虚也。邪者,常无者也;精者,常有者也。故古所谓实者,病也。而虚者,精也。因病而虚,以解其病,毒而其故也。非病而虚,非毒之所治也,以谷肉之。故曰:攻病以毒精以谷肉果菜。今试论之。天寒肌粟起,当此服黄芪而不已也,以衣衾已,以衣衾而不已也,啜粥而已,无他,是非病而精虚也。若乃手足拘急寒,是与衣衾而不已也,啜粥而不已也,与毒而已也,无他,是邪也。!仲景氏哉!信而有征,此孔子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。甄、嘉不言疾医之法言也,抑亦弘景之矣。言必以仙方,必以阳,此耆功之所以不著也。

品考

黄芪土、朝、本邦皆也。土出上者,以上品,其他皆下品也。其出朝、本邦者,亦皆下品也。今舶之所而来者,多是下品,不可不也。凡黄芪之品,柔,肉中白色,润泽味甘,是上品也。用。

人参

主治心下痞、痞硬、支也。旁治不食吐、喜唾、心痛、腹痛、悸。

考征

本防己汤证曰:心下痞

以上一方,人参四两。

人参汤证曰:心中痞又曰:喜唾、久不了了。

桂枝人参汤证曰:心下痞硬。

半夏汤证曰:肠鸣、心下痞。

生姜汤证曰:心下痞硬、干噫食臭。

甘草汤证曰:心下痞硬而、干、心。又曰:不欲食、恶闻食臭。

小柴胡汤证曰:默默不欲食、心、喜。又云:胸中。又云:心下悸。又云:腹中痛。

吴茱萸汤证曰:食谷欲。又曰:干、吐涎沫。

大半夏汤证曰:而心下痞硬。

茯苓饮证曰:气、不能食。

干姜黄黄芩人参汤证曰:食入口即吐。

桂枝加芍生姜人参新加汤证,不具也(在互考中)

六物黄芩汤证曰:干

白虎加人参汤证,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生姜甘草汤证曰:咳唾涎沫不止。

以上十四方,人参皆三两。

柴胡桂枝汤证曰;心下支

干姜人参半夏丸曰:吐不止。

四逆加人参汤证,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三方,其用人参者,或一两半,或一两,而亦三两之例。

附子汤证,不具也(在互考中)

连汤证曰:腹中痛、欲吐。

旋覆花代赭石汤证曰:心下痞硬、噫气不除。

大建中汤证曰;心胸中大寒痛、不能食。

以上四方,人参皆二两。

历观方,人参主治心下结实之病也。故能治心下痞、痞硬、支。而旁治不食、吐、喜唾、心痛、腹痛、悸、亦皆结实而所致者,人参主之也。

为则按;人参、黄、茯苓三味,其功大同而小异也。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,黄治心中而悸也,茯苓治肉(目)筋惕而悸也,不可不知矣。

互考

木防己条曰:心下痞,愈复发者,去石膏、加茯苓芒硝主之。是人参、芒消分治心下痞硬之与痞也。于是乎,可古人用不苟也。盖其初,心下痞之痞硬亦可,故投以人参也。复发不愈,而痞之必矣,故投以芒消也。半夏,脱硬字也。甘草,此方中倍甘草。生姜,加生姜之也。而共云治心下痞硬,此方脱硬字也明矣。

吴茱萸、茯苓、干姜黄黄芩人参、六物黄芩、生姜甘草,皆人参三两。而云治咳唾涎沫、吐下利,不云治心下痞硬。于是考仲景治咳唾涎沫,吐下利方中,其无人参者,十居八九。今依人参之本例,用此五施之于心下痞硬,而咳唾涎沫吐下利者,其如响也。由是之,五,壹是皆心下痞硬之毒也矣。

桂枝加芍生姜人参新加,其不具也。其云,汗后身疼痛,是桂枝汤证也。然、生姜、人参之也。在《聚方》

白虎加人参四条之下,是无有人参之。盖仲景之用人参三两,必有心下痞硬之,此方独否。因考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,共作白虎主之,故今尽从之。

干姜人参半夏丸,依本治之例,推其功。心下有结实之毒,而吐不止者是主之,大抵与大半夏之所主治也。大同小异,而有急之

四逆加人参,其不具也。寒脉微而利,是四逆之所主,而不人参之也。此方加人参一两,无见证则何以加之是脱心下之病也明矣,附子汤证不具也。此方之与真武独差一味,而其于方意也,大有庭。附子、附君而主身体疼痛,或小便不利,或心下痞硬者。真武,茯芩、芍而主肉(目)筋惕,拘挛呕逆,四肢沉重疼痛者。

旋覆花代赭石,其用人参二两而有心下痞硬之,此小半夏加减之方也。二两疑当作三两也。

曰:参虚。矣,此言一出,流毒千。昔者仲景之用参也,防己莫多焉。其曰:支饮呕满、心下痞、面色黧黑。未尝见虚者也。又曰:虚者即愈,者三日复发与而不愈者,去石膏、加茯苓芒消主之。此其所由者乎有大不然。盖以降,字不古者多矣,则难其解。古曰:有为实也,无虚也,故用防已。而心下痞已虚而无者,即愈也。虽则即愈也,心下痞而有者,三日复发与防已而不愈者,非特痞硬,即是也。非参之所主,而芒消主之。故参如故而加芒硝、茯苓。由是之,不可虚也。思邈曰:无参以茯苓代之,此说虽误,然参不虚,而治心下疾也,亦足以征耳。盖参虚之,始于甄。滔滔者,天下皆是。《本草》引广雅五行,是参之名,而参之乎,学者详诸

《本草》,至参元气,未尝废书而不也。曰:呼,可悲哉!人之惑也。所元气者,天地根元之一气也,动为阳,静为阴阳妙合,斯生万物,命其主宰,曰造化之神也。而人也者,非造化之神也。故人生于人,而神不能生人,况于元气乎夫人之元气也,免身之初,所以生,医家所先天之气也。之以谷肉果菜,所后天之气也。然,元气之,圣人不言,故典不焉。国以降,始有斯言。冠子曰:天地成于元气。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曰:王正元气和雄解嘲曰:大气含元气。孔安国《虞注》曰:吴天元气广大。《汉书志》曰:大极元气,函一。班固《》曰;降絪元气,此数者,皆言天是之元气,而非人之元气也。《素》曰:天之大气之,言系地于中而不也。又曰:三焦者,原气之使。言皮毫毛之末,温之气也。此犹可言也。然论说之言也,于疾医何益之有又曰:精以谷肉果菜,是古之道也,未以草根木皮,而人之元气。盖其出于道家,道家所雅言延命寿,故立元气以极也。秦以降,道家隆盛。而阳五行元气之,蔓延不可芟,医道湮晦,此之由,可不!夫医人事也,元气天事也,故仲景不言矣。精以谷肉果菜,而人参元气,未有言之。由此之,其言元气者,后世之也,不可从矣。

垣李氏曰:仲景云:病人汗后,身亡血,脉沉者;下利身凉,脉微血虚者,并加人参也,古人之治血脱者,益气也。血不自生,生阳气。盖阳气生,则阴长而血乃旺也。今考《》中曰:利止亡血也,四逆加人参主之,李氏其据此言乎然而加人参仅仅一两也。四逆加人参,更加茯苓,此茯苓四逆,而不人参之非亡血也,可以己,且也仲景治吐血、衄血、后亡血,方中无有人参,益足也,李氏之妄哉!自后苟有血脱者,,概用人参,亦益妄哉!

曰:吾子言仲景用人参治心下痞硬,而大黄黄连泻之属,无有人参,亦有乎曰:有之。何子读书之粗也大黄黄连泻曰:心下痞,按之濡。其于人参,则诸方皆曰心下痞硬。硬濡二字,斯可以其异矣。

品考

人参出上党者,古上品,朝次之。今也,上党不出,而朝亦少也。其有自朝来者,味甘,非其真性。故试诸仲景所心下痞硬,而无效也,不可用矣。源和名抄云人参,此言久末乃伊。盖本邦之俗,熊胆久末乃伊,而亦号人参,以其味名也。由是之,本邦古昔所用者,其味苦也,亦明矣。今取朝之苗,而树艺诸本邦者,其味亦苦也。然其苦也者,是人参之正味。而桐君雷公之所同也,乃今余取于本邦国者用之,大有效于心下痞硬。其于本邦国者,五叶三材,其于形状也,亦与所于朝同矣。于本邦国者,于和州金峰者最良,去土气而用,苦也。

桔梗

主治肿脓也,旁治咽喉痛。

考征

脓汤证阙

桔梗白散曰,出唾腥臭、久久吐

桔梗汤证曰:出唾腥臭、久久吐

散,证阙

以上四方,其用桔梗者,或三两、或一两、或三分、或二分。

右四方者,皆仲景之方也。而排脓汤,以桔梗也,不。今乃历观其用桔梗方,或肺,或唾腥臭,或吐也。而以桔梗者,名其排也明矣。

互考

脓汤证虽阙,而桔梗汤观之,其主治明矣。桔梗汤证曰:出唾腥臭、久久吐。仲景曰,咽痛者,可与甘草;不差者,与桔梗也。是乃甘草者,其毒之急迫也。而唾吐,非甘草之所主,故其不差者,乃加桔梗也。由是之,痛急迫,桔梗唾吐脓汤

脓汤及散,在《金肠痈部。桔梗及白散,亦有肺之言。盖肠痈、肺,自古而如也,无有明辨,欲极之而不能也。人之体中,不可也。故无肺肠痈者,妄也;有肺肠痈者,亦妄也。凡吐下臭者,其病在胸也,而。其病在腹也,而为肠痈,其亦可也。治之之法,不名所拘,而随其,是仲景也。

品考

桔梗处处出焉。药铺所鬻者,淅而白,脱其气味也,不可不焉。唯去其土泥,而不其真性,是良也,用。

主利水也。故能治小便自利、不利,旁治身疼、痰、失精、眩冒、下利、喜唾。

考征

天雄散,证阙(在互考中)

以上一方,八两。

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曰:小便自利。

麻黄加术汤证曰:身疼。

越婢加术汤证曰:一身面目黄,其脉沉、小便不利。

附子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四方,皆四两。

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曰:小便不利。

人参汤证曰:喜唾。

桂枝人参汤证曰:利下不止。

茯苓泽泻汤不具也。(聚方)

茯苓饮证曰:心胸中有停痰宿水、自吐出水。

以上五方,皆三两。

甘草附子汤证曰:小便不利。

真武汤证曰,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下利。

芩姜汤证曰:小便自利。

芩桂汤证曰:小便自利。

芩桂汤证曰:心下有痰,又云眩。

泽泻汤证曰:其人苦冒眩。

术汤不具也,在互考中。

茯苓戎盐汤证曰:小便不利。

以上七方,皆二两。

五苓散曰:小便不利。

以上一方,十八,而三两之例。

历观方,无小便之。其他曰、曰痰、曰身疼、曰喜唾、曰冒眩、亦皆水病也。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者,用而小便通,则诸证乃治。由是之,之利水也明矣。

互考

天雄散。《金要略》在桂枝加骨牡蛎条后,而不。而李珍作《本草目》曰: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。然旧有此,而今或脱也。男子失精、女子梦交,桂枝骨牡蛎主之。下当云:天雄散亦主之。以余之,珍之,而、附治失精梦交乎此则观于本草,可以知耳。夫失精梦交,水气之也,故以术为也。

《金要略》白附子,即《》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,而分量减其半也。盖术别苍白,非古也。故今称方名,从《》焉。《外台秘要》,亦同方。而分量非古也,皆不可从焉。

附子汤证,不具也。此方之于真武,倍加、附,以参代姜者也。而真武汤证,有小便不利、或疼痛、或下利。此方倍加、附,则岂可无若乎其证阙也明矣。

术汤、桂姜草黄辛附,二方《金要略》所。同其因与,而不可焉。今其方,桂姜草黄辛附,其方合桂枝去芍,及麻黄附子辛也。而桂枝去芍药汤,主痛、发热恶风、有汗等,而腹中无结实者也。麻黄附子汤证曰:少病,发热为则按:所病者,寒甚者也故用附子,附子主寒也。依二之,推之心下大而寒,发热上逆者,桂姜草黄辛附主之。主利水也,是以心下大而小便不利者,枳术汤主之。夫秦之治疾也,从其而不取因矣。因者,想像也,以冥冥决事,秦所不取也,故其能治疾也。在方中其矣,斯不知其方意,未能中其也。其知其方意,在知能也,能知能而后始可与言方已。

《本事方》叔微曰:微患澼三十年,后左下有声、痛、食减、嘈酒半杯即止,十数日必酸水数升,暑月止右有汗,左边绝无。自揣必有擗囊,如水之有科臼,不盈科不行。但清者可行,而者停滞,无路以决之,故至五六日必而去。脾土湿,而水流湿,莫若燥脾以去湿,祟土以填科臼,乃悉屏诸药,只以苍术麻油大丸,服三月而疾除。自此常服,不不痛,胸膈利,啖如故。为则按:仲景用治水,而不云去湿脾也;术为去湿脾,而不云其治水,何其妄哉氏之病水,故得能治也。人云氏能治其湿痰,余之曰:非自能治其病,而能治病也。何则许氏之所,以不可为见而以不可知知也。空理惟依,古人不然,有水声吐水,则为水治之。是可知而知之,可事。惟之道也,故有氏之病者,用、附以逐其水,其效如神。!仲景之方也,信而有征。由是之,之病已也,非之功,而之功也。

品考

宗爽曰:古方及本,止,而未别苍白也。陶居言有两,而后人往往贱苍术也。为则曰:华产,其利水也,苍胜于白,故余取苍术也。本邦所出其晶下而功劣也。用。

主治利下重也。

考征

曰:利下重又曰下利欲水。

翁加甘草阿胶汤证曰:下利。

以上二方,白翁皆三两。

夫仲景用白翁者,特治利,而他无所矣。为则按:若而心悸,用白也,加之血,及急迫之可用加甘草阿胶也。

品考白翁和

征》卷之上终药征卷之中

主治心中悸也。旁治心下痞、吐下、腹中痛。

考征

阿胶汤证曰:心中、不得

以上一方,黄四两。

连汤证曰:胸中有、腹中痛、欲吐。

干姜黄黄芩人参汤证曰:吐下。

葛根黄黄芩汤证曰:利遂不吐。

汤证曰:下利欲水。

以上四方,黄皆三两。

大黄黄连泻汤证曰:心下痞,按之濡。

汤证曰:心气不足。

附子汤证:心下痞。

以上三方,黄皆一两,而亦三两之例。

历观方,黄治心中悸也明矣。故心中悸而痞者、吐者、利者、腹痛者,用此皆治也。此外用黄一两方多,其比余分量差少,但心胸之微疾,不足取而征焉,故不枚也。

互考

仲景用黄。其与人参、茯苓,大同而小异。在人参部。

阿胶汤证曰:心中。此方黄连为君,而有心中,斯可以其主治矣。

汤证曰:心气不足,而吐血衄血者,主之。既云不足,又云心,此后世论说之所由起也。然《千金方》不足作不定,斯仲景之古也。而不定者,悸之也。凡病心中悸、心下痞、按之濡者,用此皆治也,由是之,所不定者,悸之也。

夫万物生于天也,故天命之性。性唯一也,其能亦唯一也,之良能。然其有多能者,性之所枝而岐也,非性之本也,能。人之眩能,而性多能者多矣。余尝读《本草》,其主治甚多.夫主治也者,性之能也。一物之性,有此多能哉!今近取譬于人之多能乎夫人之性也,有任焉者,有清焉者,有和焉者,有直焉者'圣人不可移易也。而有多能焉,有无能焉,多能求于天性之外而成焉,无能非求于天性之中而无焉。从其性而用之,多能也。是善于用其性者也,非由天性而多能也。故天性任焉者,用而多能,尽其性之任而已。任之外,无有其能也。清清,和和,直直,从性之一而之,不可移易也。亦有学而修之,以成其多能者,若天性然,然非去性而然,亦与性成者也,此所以于人之道,而非所以于草根木皮也。善于用人性之能者若彼,而况于草根木皮乎性之外,无有多能,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黄之苦治心也,是性之能也。仲景用焉,而治心下痞。吐下利之也,是性之所枝而岐也。故无心之状者,之无效。加心者,其如响。仲景治心下痞、吐下利,其方用黄者甚多,斯亦可以征也。由是之,黄主治心也。本草之也明矣。黄之能,多乎哉不多也。

品考

连处处出焉,出于本邦越中者上品,世所是也。利之,或以郁金色之,不可不也。用。

黄芩

治心下痞也,旁治胸胁满吐、下利也。

考征

黄芩汤证曰:自下利。

六物黄芩汤证不具也(在互考中)

干姜黄黄芩人参汤证曰:吐下。

小柴胡汤证曰:胸

大柴胡汤证曰:心下痞硬、吐而下利。

柴胡姜桂汤证曰:胸胁满、微、心

葛根黄黄芩汤证曰:利遂不止。

半夏汤证曰:肠鸣、心下痞。

以上八方,黄芩皆三两。

柴胡桂枝汤证曰;微、心下支

汤证曰:心下痞。

附子汤证曰:心下痞。

以上三方,黄芩或一两,或一两半,而亦三两之例。

历观方,黄芩主治心下之病也。若吐者,若下利者,有心下痞之也,得黄芩即治矣。其无此者,无效焉。无他,治心下痞也。

互考

黄芩条曰: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主之。盖六也者,疾医之所不言也,而其有六之言,后人所入焉,故不取焉。以他例推之,心下痞、腹急而下利者,此主之。为则每对,即用此,其如响,学者审诸

六物黄芩不具也。此方半夏,而去黄、甘草,加桂枝者也。仲景用人参、黄芩也,于心下痞而硬者也。然心下痞硬、干下利者,此主之。其无此则终无效也。学者审诸

世医信本草,以芩、连为,其畏之也如虎狼焉,不思之甚矣。夫本草论药之寒温凉,不一定。彼以温,是以为热,甲以寒,乙以凉。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者之于用也,譬犹武夫用兵,武夫而畏兵,不可以武夫也。医亦然,毒各有其能,各主一病,苟有其者而不用之,则终不治也。所以不畏焉,此而畏之,何以医也。仲景用黄芩也,治心下痞而已,无有他能。故心下痞,而吐下利,用之即治矣。世医不深察,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,可悲也夫。

品考

黄芩处处出焉。出土者,此上品也。出朝者次之。出本邦者,下品也。用。

柴胡

主治胸也。旁治寒往来,腹中痛,下痞硬。

考征

小柴胡汤证曰:胸、往来寒。又云:腹中痛。又云:下痞硬。

柴胡加芒消汤证曰:胸胁满

柴胡去半夏如瓜蒌汤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柴胡姜桂汤证曰:胸胁满、微,又云:往来寒

大柴胡汤证曰:心下急、郁郁微。又曰:往来寒。又曰:心下痛。

以上五方,柴胡皆八两。

柴胡桂枝汤证曰:心下支

以上一方,柴胡四两而八两之例。

历观方,柴胡主治胸也。其他治往来寒、或腹中痛、或吐、或小便不利,此一方之所主治。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。为则按:《》中,寒、腹痛、吐、小便不利,而不用柴胡者多矣。胸而有前柴胡土焉。此可以柴胡之所主治也。

互考

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不具也。以,故代半夏以瓜也。今试诸世所谓疟疾,胸者,甚有效焉。其无有胸满证则终不知也。然满证,其脱也明矣。

《本草目》柴胡部中,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。夫世所谓疟疾,其寒往来也矣,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,亦有不治也者。于是之仲景氏之,其用柴胡也,无不有胸。今乃施而寒往来者,其犹响之于声。非直也,百疾皆然。无胸满证者,用之无效焉。然柴胡之所主治,不在彼而在此。

品考

柴胡处处出焉,本草以银县上品也。本邦药铺所鬻者有二晶。曰镰仓柴胡,曰河原柴胡也。盖河原柴胡者,非柴胡之也,不可用焉。镰仓柴胡者尤佳,去,以粗布拂之,而用焉。雷子承,称柴胡香气甚矣。而本邦之,比诸产汉土者,形状同,气味薄,因稽诸说,嫩香美也,老不也。元素曰:气味清,故今用镰仓柴胡也。

主治胸膈郁、也。

考征

桔梗白散曰:唾腥臭,久久吐

以上一方,母三分。

仲景氏用母也,特此一方已然,考之本草,古人用母,主治郁、旁治咳嗽、乳汁不下也。乃与仲景氏治唾腥臭,其一也已。其功于桔梗,大同而小异也。

品考

母用自土来者也,用焉。今本邦亦出焉,不异于也。

主治宿停水也。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、或上逆、或痛。

考征

小青汤证曰:心下有水气、干发热而咳。

芩甘五味姜辛汤证曰;咳而胸

以上二方,辛皆三两。

麻黄附子汤证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大黄附子汤证曰:上偏痛。

桂姜草黄辛附汤证曰:心下大如如旋杯。

以上三方,辛皆二两。

历观方,其咳者,上逆者,胸者,痛者,心下大者,胸心下宿停水而所致也,用去,而其已。可以其所主治也。

互考

麻黄附子条,特云少病反发热,而不为则按:六也者,是后人之入,而非仲景之古也。所病者,踌卧、小便清利也。踌卧者,寒甚也。寒者,水病也。仲景氏之治寒也,其用附子者居多。又其言曰:、附并走皮中,逐水气也。是之,寒之水气也明矣。其喘而寒,有痰者,此方主之。

桂姜草黄辛附不具也。条下,故不复赘焉。

今之医者,其用也,瞑眩栗,遽其方,何无特操之甚也。曰:若弗瞑眩,厥疾弗瘳。余每读书到于此,未废书抵掌而。圣哲之言,信而有征也。仲景之方也,亦有征矣,请举其一二。苓甘五味姜辛夏条曰:咳即止,而更复渴,冲气复发者,以辛干姜也。而仍用辛干姜,此非知此毒,而治此疾者,孰能之为呜!仲景哉!条曰:其人如冒状,勿怪。即是附并走皮中,逐水气,未得除故耳,此亦瞑眩之也。夫欲仲景氏者,其要在知之瞑眩,而疾乃瘳焉。而后就其方法,功而已。为则从事于此,审试诸药。本草所大毒者,其不疾也,不瞑眩。所无毒者,亦中肯綮也,必瞑眩。瞑,眩也。疾斯瘳也。余未见药弗瞑眩,而疾之瘳者也。呼!圣哲之言,信而有征哉!学者思

品考

辛本邦称云:真辛者,即是也,洗去土,而用之,药铺间以杜衡充辛也。不可不辨矣。

仲景之方中,用当、芎者,其所主治,不可不知也。今不敢从成方而用焉,是如之也。

本草以当、芎治血,为产后要为则按:仲景氏治血方中,无此二者多。而治他之方中,亦有此二。如奔豚、当羊肉、酸汤类是也。由是之,不可概治血之也。

品考

江州伊欺山所。其味辛,同土所。而和州所味甘,此以土培之者也,不可用矣。思邈曰:无当,以芎代之。今试尝和州当,其味大不似芎也。伊欹当归则似焉,故用之也。

出本邦奉后州者上品也。

主治结实而拘也。旁治腹痛、痛身体不仁、疼痛腹、咳逆下利肿脓

考征

桂枝加芍药汤证曰:腹满时痛。

小建中汤证曰:腹中急痛。

桂枝加大黄汤证曰:大痛。

以上三方,芍皆六两。

曰:腹痛烦满

散,证阙(聚方)

以上二方,芍一方等分,一方六分。

甘草汤证曰:脚急。

桂枝加芍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曰;身疼痛。

胶艾汤证曰:腹中痛。

以上三方,芍皆四两。

甘草附子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一方,芍三两,而亦四两之例。

小青龙汤证曰:咳逆。

大柴胡汤证曰:心下痛。又曰:吐而下利。

附子汤证曰:身体痛。

真武汤证曰;腹痛。又云:沉重疼痛、自下利。又云:咳。

桂枝汤证曰:痛。又曰身疼痛。

乌头汤证曰:历节不可屈伸疼痛。又曰:拘急,

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曰:身体不仁。

以上七方,芍皆三两。

黄芩汤证曰:自下利。

柴胡桂枝汤证曰:肢节烦疼。

以上二方,用芍,或二两,或一两半。而亦三两之例。

历观方,曰腹痛、曰痛、曰腹、曰咳逆、曰下利、曰排、曰四肢疼痛、曰急、曰身体不仁,一是皆结实而所致也。其所痛者,拘急也。若夫桂枝加芍药汤、小建中、桂枝加大黄,皆以芍药为,而其如此。由是之,主治结实而拘也明也。

互考

小建中》不。是以世医不方意,以为补剂,故其所施也,竟无效焉。为则按:此方出自芍甘草,故主治病腹拘急而痛者也,学者正焉。芍甘草附子,其条特举恶寒之,此附子之所主也,而脱芍、甘草之所主治也。其用甘草者,治毒急迫也。其用芍者,治拘也。然急迫而寒者,此主之。

真武,附子特有生姜、人参之异。而所主治,则颇异也。真武,苓芍主。而附子、附主也。二方所主治,斯可以也已。

朱震亨曰,后不可用芍,以其酸寒伐生之气也。李珍曰:白芍益脾,能于土中木,后肝血已虚,不可更,故禁之。夫酸寒之,盖不少矣。何独避芍世医雷同其,不思之甚矣。诸药皆毒,毒而治毒,毒而不用毒,何治之有《金要略》曰:后腹痛,枳散主之。《千金方》曰,后虚、腹中刺痛、当建中主之。此皆芍,主而用之于后也。且也仲景芍甘草、芍甘草附子、桂枝加芍药汤、皆以芍药为主,而于血无毫关涉焉,特治结实而拘已。若乃酸寒伐生之气,及木之,此空之,而非疾医之用也。

品考

有二曰:木芍也,曰草芍也。木芍是其真也,花容绰约,亦可也。余取之矣。服食家言,白花,赤花尝试其功,赤白惟均也。服食家之,不可从矣。草芍,世所宇多芍也,不可用矣。

牡丹皮

仲景之方中,桂枝茯苓丸、八昧丸、大黄牡丹皮,以上三方,有牡丹皮,而不以也。如此之,皆从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,如征姑焉,以俟后之君子也。

牡丹皮和同。

主治黄也。

考征

五苓散曰:黄疸。

汤证曰:心胸不安,久久黄。

以上二方,茵蒿一方六两,一方十分。

此二方,茵蒿治黄也明矣。

互考

黄之,治之之方,其不用茵蒿者,亦有之,如何答曰:黄、小便不利、或无余者,茵五苓散主之。黄、大便不通者,茵主之。若乃一身尽黄、腹、大便必黑,溏者,消散主之。黄、心中懊子大黄豉黄、腹、小便不利,大黄消石黄、恶风,自汗出,桂枝加黄芪逆,小半夏主之。黄、胸,小柴胡主之。黄腹中拘急,小建中主之。此皆随而异方也。仲景氏之于茵蒿,特用之于黄,无他病者而已。

世之医者黄疸湿,其以黄土色也。无益于治,此不可从矣。

品考

蒿和、

仲景之方中,芎胶艾,用艾而非君也。是以其所主治也,不可得而知矣。芎胶艾,主治漏下下血也,今从其成方而用之。

《名医别录》曰:艾可以灸百病。后人不之可灸与否,一概行之,故罹其害也,盖不矣。医者之,以不候寒也,不可否,固已失之矣。,亦未得也。灸者,所以解毒也。若夫毒著脊上,之不知,下之不及,就其所著而灸之,其毒而走腹,而后达也。其可灸之也,我不终问其寒,而未有逢其害焉。有灸而发热,是毒也,世医以,非也。余于若,灸而不止,其毒之散也,其亦止,此即所瞑眩而瘳者也。凡艾之用也,灸之与煎,其施异,而以其一物也。偶言及焉,灸家言,禁穴多,余家不言之,一从《灵枢》,以腧也。大凡灸不止一日,乃至五日七日,以多日有效矣。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我未其能治者也。

品考

处处出焉。所者,它物可正焉。

麻黄

主治喘咳、水气也。旁治恶风寒、无汗、身疼骨痛、一身黄

考征

麻黄汤证曰:身疼腰痛、骨疼痛、恶风无汗而喘。

甘草麻黄汤证曰:裹水。

麻黄醇酒汤证曰:黄疸。

以上三方,麻黄四两,或三两,而'大青龙汤证曰:寒、身疼痛,不汗出而躁。

越婢汤证曰:恶风、一身悉

越婢加术汤证曰:一身面目黄

越婢加半夏汤证曰;其人喘,目如脱状。

以上四方,麻黄皆六两。

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:汗出而喘。

牡蛎汤证,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二方,麻黄皆四两。

葛根汤证曰;无汗恶风

小青龙汤证曰: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。

乌头汤证曰:历节疼痛。

以上三方,麻黄皆三两。

麻黄附子甘草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麻黄附子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BR>

以上二方,麻黄二两。

历观此数方,麻黄主治喘咳,水气也明矣。故其恶风恶寒、无汗身疼、骨痛、一身黄者,用麻黄皆治也。

互考

甘草麻黄、麻黄醇酒,唯云里水黄疸,而不为则按:黄家兼有喘咳、寒、骨痛之者,麻黄之所主治也。

牡蛎,此甘草麻黄而加牡蛎蜀漆方也,牡蛎治气,蜀漆主逐水然世所谓疟疾,气在上而喘者,此主之也。《外台秘要》特云特,而不,茫乎如舟行无津涯矣。麻黄附子甘草、麻黄附子二方,其条所病者,寒甚也,而有无汗之,故用麻黄也。

甚矣,世医之怖麻黄也。其言曰:吾之麻黄能汗,多服之洒洒汗出不止,是以不敢用焉。是何言也譬怯者之于妖怪,足未踏其境,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。为则尝试麻黄之效,可用之,而用之汗出焉。当夏月而无洒洒不止之患,仲景氏言服麻黄后,覆取微似汗,宜哉!学者勿以耳食而矣。

品考

麻黄本邦之,而亦有形状相似者,是木而非麻黄也。朱震亨、李珍言其与麻黄同功,学者可乃已。甄曰:根止汗,之无效也,不可从矣。仲景氏曰:先煮麻黄去上沫,今舶所而来者,煮之无上沫,共诸药煮之而可也。用。

地黄

主治血及水病也。

考征

八味丸曰:小腹不仁。又曰:小便不利。

以上一方,地黄八两。

胶艾汤证曰:漏下。又曰:下血。

以上一方,地黄六两。

三物黄芩汤证曰:在草蓐自露得,四肢苦烦热

以上一方,地黄四两。

历观此三方,主治血及水,而不及其他也。

互考

胶艾,三物黄芩、八味丸,皆以地黄。而二方言血,一方言小便不利。胶艾方中,除地黄之外,有阿胶、当、芎、均是治血也。三物黄芩,去地黄,其余无治血品也。由是之,古人用地黄,并治血水病也,核焉且也,施治之法不血之与水亦明矣。

夫水之与血,其素同也。亦唯赤则谓之血,白则谓之水耳。余尝读《内》曰:汗者,血之余也。曰;血之余,而汗白者何也答曰:肺者,主皮毛也,肺色白也,故汗白也。此本于阳五行,而有害于疾医之道也。疾医之道,殆乎亡也之斯由,可悲也哉!夫汗之白也,血之赤也。其所以然,不可得而知也。刃之所触,其创虽浅,血必出也。暑之酷,衣被之厚,汗必出也。壹是皆皮毛而出者,或汗、或血,故以不可知,不可知置而不,唯其毒所在而致治焉,斯疾医之道也。后世之医者,以八味丸为补肾剂,何其妄也仲景曰:脚气上入,少腹不仁者,八味丸主之;又曰:小便不利者;又曰:胞病,利小便愈;又曰:短气有微,当从小便去之。壹是皆以利小便其功。云:学于乃有!学于古,斯有犹功矣。

品考

地黄本邦处处出焉。其出和州者最多,而与出土者无异也,充实为佳。藏器曰:本不言生干蒸干。《别录》云:生地黄者,乃新掘者是也。李珍曰:熟地黄,乃后人蒸晒者。家本草,皆干地黄熟地黄。而今本邦药铺,以干地黄生地黄非也。干者,燥干之,如干姜是也。生者,新之名,如生姜是也。故古人言生地黄,必言汁,言之也,有干而有汁者哉仲景氏之所用,生干二品而已。其熟云者,后世之也,不可用矣。

主治水病也,旁治肺痈结胸。

考征

枣汤证曰:肺、胸满胀、一身面目浮

以上一方,葶苈捣丸如丸大。

大陷胸丸曰:胸。

以上一方,葶半升。

己椒黄丸曰:肠间有水气。

以上一方,葶一两。

历观此三方,一皆是主治水病也。而二方云水病,一方特云胸,其所谓结胸者,用大陷胸丸,水利而疾愈,然之治水也明矣。

互考

曰:葶枣汤、桔梗、桔梗白散,同治肺,而异其方,何也为则答曰:用桔梗之唾腥臭,久久吐者也。用葶,浮清涕,咳逆喘者也。故因其见证方,不病名所,斯得也。

《淮南子》曰:葶为则按:是水病也。

品考

有甜苦二。而甜者不中用焉,本邦未出苦葶也。或曰:东间有之。

大黄

主通利毒也,故能治胸、腹、腹痛。及便、小便不利,旁治黄、瘀血、肿脓

考征

大陷胸汤证曰:从心下至少腹,硬而痛。

以上一方,大黄六两。

小承气汤证曰:腹微,大便不通。

厚朴三物汤证曰:痛而者。

大黄甘遂汤证曰:少腹、如敦状,小便微

大承气汤证曰:腹痛者。

大黄消石汤证曰:黄疸、腹、小便不利。

桃核承气汤证曰;少腹急

大黄牡丹汤证曰:少腹痞。

大黄甘草不具也。

胃承气汤证曰:腹胀满。又曰:大便不通。

以上九方,大黄皆四两。

大黄附子汤证曰:下偏痛。

抵当汤证曰:少腹硬

大黄黄连泻汤证曰:心下痞、按之濡。

桂枝加大黄汤证曰:大痛。

以上四方,大黄或三两,或二两、一两,而亦四两之例,

历观方,仲景氏用大黄者,特以利毒而已。故各陪其主,而不用焉。合厚朴、枳治胸腹。合黄治心下痞。合甘遂、阿胶,治水与血。合水蛭、虻虫、桃仁,治瘀血。合黄柏、子,黄。合甘草,治急迫。合芒消,坚块也。学者审诸,仲景方中用大黄者,不止于,而以其用之之征,然著明于,故不也。

世医之畏大黄也,不啻如蛇蝎。其言曰:凡用大黄者,治乎,内而死。切而无其人,此承本草之,而吠声者也。非耶!仲景氏用下,其亦多矣。可大黄攻毒之于莫也。今也畏其利,而用刀,宜哉不能断沉疴也。大下之后,仲景氏未尝补也,亦以见损内之妄矣。凡药剂之投,拔病之未及以断其根,病毒之,而未能爽快,仍也。毒去而后爽快,千万人亦同。世医毒畏下,故遽其毒未去也,以元气虚不亦妄哉!

品考

大黄,有两品,黄色而润实良,所谓锦纹大黄也。本邦近者,有种汉称大黄者也,其效劣矣。用。

大戟

主利水也,旁治掣痛咳

考征

枣汤证曰:引下痛。又曰咳

互考

淮南子曰:大戟去水。

品考

大戟汉产有两品。大戟良也。本邦之其效劣。

甘遂

主利水也,旁治掣痛咳、短气、小便、心下

考征

枣汤证曰:引胸下痛、干、短气。又曰:咳

大黄甘遂汤证曰:小便微

甘遂半夏汤证曰:利、心下续坚满

大陷胸汤证曰:短气躁。又曰:心下而硬痛。

以上四方,其用甘遂,或三枚,或二两,或一也。

为则按:芫花、大戟、甘遂,同是利水,而甘遂之效最矣。

品考

甘遂汉产为胜。本邦所其效劣。

附子

主逐水也。故能治寒、身体四肢及骨疼痛,或沉重,或不仁,或厥冷,而旁治腹痛、失精、下利。

考征

乌头曰:绕脐痛,若发则自出汗、手足厥冷。

乌头汤证曰:历节疼痛、不可屈伸。

乌头桂枝汤证曰:腹中痛、逆冷、手足不仁。

以上三方,乌头皆五枚,而也。

桂枝附子汤证曰:身体疼痛,不能自转侧

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曰;前而小便自利。

大黄附子汤证曰:下偏痛。

天雄散,证阙()

以上四方,附子皆三枚。

桂枝甘草附子汤证曰;疼,不得屈伸。

附子汤证曰:背寒。又曰:身体痛、手足寒、骨痛。

以上二方,附子皆二枚。

四逆汤证曰:下利清谷不止、身疼痛。又曰:手足厥冷。

真武汤证曰:腹痛。又曰: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。

桂枝加附子汤证曰:四肢微急,以屈伸。

桂枝去芍加附子汤证曰:寒。

附子粳米汤证曰:切痛。

麻黄附子甘草不具也。(在麻黄部)

麻黄附子不具也。(辛部)

附子汤证曰:寒。

桂姜草黄辛附不具也。()

以上九方,附子皆一枚,

历观方,其一,是皆水病也。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条曰:一服身痹,半日再服,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,即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,未得除故耳。乌头桂枝条曰:初服二合,不知,即服三合,又不知,加至五合。其知者,如醉状。得吐者,中病也。此二者,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状也。凡附子中病,无不瞑眩。甚者脉,如死人状。刻吐出水数升,而其所患者,除也,余乌头煎知之,附子逐水也明矣。

互考

凡附子、大戟、甘遂之,同逐水气,而其用之也,随毒所在。附子主水气,而骨及身体疼痛不可屈伸者,大戟、甘遂未必然矣。

桂枝加附子,附子一枚。桂枝附子,附子三枚。四肢微急、以屈伸者,用附子一枚。身体疼,不能自转侧者,用附子三枚。随其痛,易附子亦有多少。附子之功,可得而知也。

《本草目》曰;天雄散,治失精。其曰:暖水益精,矣。仲景以天雄逐水耳。精也,水也。造化之主,暖之,益之非人力之所及也。

《本草目》曰:附子性大。又云,大温。夫味之辛酸苦甘咸,食而可知也。性之寒温凉,而不可知也。以不可知也知,一测诸臆,其说纷纷,吾孰适从。夫仲暑用附子以逐水主,而不拘之有无也。若麻黄附子、大黄附子,其证岂之无乎学者察

孔子曰:名不正,言不。有是哉今所者,非古所也。仲景氏曰:发热恶风有汗者,名曰中。今所肢体不遂者,而其肪于《金要略》及《千金方》。于是世之医者,因《金》、《千金》之方,治其所者故无效。王安道以其无效也,而。更建曰,。盖也者,似也。而《金》、《干金》之所岂类》之所乎不也,宜其不得其治也。为则朝夕苦思,参考仲景氏之方,今所者,身体疼痛不仁,而往往附子之也,今一二而征焉。乌头桂枝汤证曰:手足不仁、身疼痛也。去桂加术汤证曰:身体疼、不能自转侧。桂枝加附子汤证曰:四肢微急、以屈伸。今有此而用此方,无一不中。中瞑眩,疾乃瘳。吾故曰:今所者,非古所。而仲景氏用附子者也,不可不知矣。

品考

附子今用本邦之乌头也。出于奥州南部津松前者是上品。今客来鬻者,藏而非自然之物也,其功能不与古人所同也。李珍曰:及一两者得,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。今客来鬻者,大及二两,小不下半两。本邦之乌头,与珍所重祗同;而其效与古人之所用亦祗同也。于是乎,吾不用彼而用此也。《博物志》曰:乌头、附子、天雄一物也。《广雅》曰;奚毒附子也。一年为侧子,二年为乌喙,三年附子,四年为乌头,五年天雄。为则按;其效皆同,而后世辨之不可从矣。用。

半夏

主治痰饮呕吐也。旁治心痛、逆、咽中痛、咳悸、腹中雷

考征大半夏汤证曰:吐。以上一方,半夏二升。小半夏汤证曰:吐、谷不得下。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曰;吐。又云:眩悸。半夏厚朴汤证曰:咽中如有炙。以上三方,半夏皆一升。半夏汤证曰:肠鸣。生姜汤证曰:下有水气、腹中雷

甘草汤证曰:腹中雷。又云:干

小柴胡汤证曰:。又云:咳。又云:心下悸。

大柴胡汤证曰:不止。

小青龙汤证:心下有水气、干发热而咳。又曰:吐涎沫。

葛根加半夏汤证曰:

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曰:干

越婢加半夏汤证曰:咳。

苓甘姜味辛夏汤证曰:

薤白半夏汤证曰:心痛。

连汤证曰:欲吐。

附子粳米汤证曰:腹中雷。又云:逆满呕吐。

小陷胸汤证曰: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痛。

以上十四方,半夏皆半升。

半夏苦酒汤证曰:咽中

甘遂半夏汤证曰:心下续坚满

以上二方,半夏十四枚,或十二枚近半升。

半夏散曰:咽中痛。

半夏干姜散曰:干吐逆,吐涎沫。

半夏麻黄丸曰:心下悸。

以上三方,半夏诸药等分。

历观方,半夏主治痰饮呕吐也明矣。其余诸证而有痰者,一是皆半夏治焉。

互考

者,生姜主之。而有痰者,半夏主之。

小半夏、五苓散,其所治大同而小异。小半夏吐有痰者,五苓散治吐而小便不利也。

大半夏汤证,其《金要略》者,盖非古也。今从《外台秘要》之文。

尝读《本草目》半夏条曰:孕忌半夏,其燥津液也。不思之甚矣。古有之曰:有故无,此而用此。夫何忌之有了自后人妊娠,而建其之禁忌也。使有其者,不得用其。悲夫!夫妊娠者,人而天也,故仲景氏无有胎之。娩身之后亦然。故方其有疾而也,不建禁忌。故妊娠吐不止者,仲景氏用干姜人参半夏丸,余亦治孕掣痛者,与十枣汤,及期而娩,母子无害也。古有故无者,然,孕忌半夏,徒虚耳。

品考

半夏和、用焉。世医姜汁制之。此因本草入毒草部。而恐畏其毒,遂其能者也,不可从矣。

芫花

主逐水也。旁治咳掣痛。

考征

枣汤证曰:引下痛。又曰:咳。

仲景氏用芫花,莫于十枣汤也。为则试服芫花一味,必大水。其逐水也明矣。

本草芫花条。慎微曰:《三国志》云:魏初平中,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,年百余,常如五六十。珍曰:芫花乃下品毒物,堪久服,此方外迂怪之言,不足信也。为则曰:方外迂怪之,固无于疾医之道也。下品毒物,堪久服,矣!有病而毒以攻之,不堪久服邪学者勿眩焉。

品考

芫花汉产为良。本邦亦出焉。本邦所,今之所鬻者,也,不可不正矣。本邦俗称志,武志是真芫花也。

五味子

主治咳而冒者也。

考征

小青龙汤证曰:咳。

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:时复冒。

以上二方,五味子皆半升。

此二方,五味子所主治也。咳而冒者明矣。

互考

五味子、泽泻,皆主治冒者,而有其。五味子治咳而冒者,泽泻治眩而冒者也。

尝读本草,有五味子收肺补肾之言,是非疾医之言也。原其为说,由五生克而来也。夫疾医之道熄,而邪起,臆于是乎行,无益于治也,不可从矣。

品考

五味子朝,是上品,次之。本邦之,其晶稍劣,用。

蒌实

主治胸痹也,旁治痰

考征

小陷胸汤证曰:胸。

薤白白酒汤证曰:胸痹、喘息咳唾,

薤白半夏汤证曰:胸痹、不得

薤白桂枝汤证曰:胸痹。

以上四方,括蒌实皆一枚。

历观方,其治胸痹及痰也明矣。所胸痹者,胸膈痞塞是也。

互考

薤白桂枝条曰胸痹云云,枳薤白桂枝主之,人参亦主之。《金要略》往往有此例,此非仲景之古也。夫疾医之方也,各有所主,可互用乎脚痹而胸上气、喘息咳唾,薤白桂枝主之。胸痹而心下痞硬,人参主之。此所以不可相代也,学者思

品考

栝萎实颂曰:其形有正者,有者,功用皆同。今用世所玉章者。李珍曰:栝,古方全用,后世乃分子瓤各用,今从古也。

葛根

主治也。旁治喘而汗出。

考征

葛根黄黄芩汤证曰:喘而汗出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一方,葛根半斤。

葛根汤证曰:

葛根加半夏汤证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桂枝加葛根汤证曰:

以上三方,葛根皆四两。

为则曰葛根主治急也。葛根,及桂枝加葛根,皆足以征焉。

互考

葛根黄黄芩,其用葛根最多,而无急之,盖文也。施下利,喘而汗出者,无有效也。急而有前者,即是影响也。其文之,斯可知也耳矣!

葛根加半夏条曰:太阳与阳明合病,此非疾医之言也,不取焉。葛根汤证者,此方即主之也。

品考

葛根和、无异药铺生干者,是良也。用。

防己

主治水也。

考征

木防己汤证曰:支

防己茯苓汤证曰:四肢

防己黄芪汤证曰:身重。又曰:

以上三方,防己皆四两。

己椒黄丸曰:肠间有水气。

以上一方,防己一两。

历观方,其治水也明矣。未者也。

互考

木防己,人参君,故治心下痞而有水者。防己茯苓,茯苓君,故治四肢聂聂动而水者。防己黄芪,黄芪君,故治身重汗出而水者。仲景氏用防己,未者也,而其治水也,的然明矣。

品考

防已有木二,余家用所谓汉防己者也。为则按:木防己,出中者,防己,譬如汉术辽五味子也。后世岐而二之,其茎之木防己,可谓误矣。余用所木防己者,无寸效。而所谓汉防己者,能治水也。于是断乎用之。陶弘景曰:大而青白色、虚者好,黑点、木者不佳。李当之曰:其茎如葛蔓延,其根外白内黄,如桔梗,内有黑车辐解者良。曰:中出者,破之,文作车辐解,黄而香。茎梗甚嫩、苗叶小类牵牛。折其茎,一吹之,气从中,如木通然。它者,青白虚,又有腥气,皮,上有丁足子,名木防己。恭曰:木防己,不任用也。

征》卷中终药征卷之下

香豉

主治心中懊也,旁治心中痛及心中也。

考征

实栀子豉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子大黄豉汤证曰:心中懊

以上二方,香豉皆一升。

子豉汤证曰:心中懊。又日:胸中窒。又曰:心中痛。

子甘草豉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子生姜豉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三方,香豉皆四合。

瓜蒂散曰:心中

以上一方,香豉一合。

历观方,其主治心中懊也明矣。

互考

实栀子豉条,无心中懊侬证为则按,子大黄豉,此枳实栀子豉而加大黄者,而其条有心中懊。心中懊,固非大黄所主治也。然实栀子豉条,其脱心中懊也明矣。

子甘草豉子生姜豉,是子豉加味之方也。故章之首,冠以若字焉。心中懊而少气者,子甘草豉。心中懊者,子生姜豉。斯可以知己。

子豉方后,皆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,世医遂,不稽之甚。为则试之,特治心中懊耳,未必吐也。且心中懊者,本方加用生姜其非其吐也,亦可以矣。《集注》曰:旧本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,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传于此也。今为删正,余亦从之。

品考

香豉李珍曰:造淡豉法,用黑大豆二三斗,六月中淘,水浸一宿,干、蒸熟,取出席上,候微温,蒿覆。三日一看,候黄衣上遍,不可大,取晒簸,以水拌之,干湿得所,以汁出指间为准。安中,筑,桑叶盖厚三寸。密封泥,于日中晒七日,取出,曝一,又以水拌入瓮。如此七次,再蒸去火气,瓮收筑封,即成矣。

泽泻

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。旁治

考征

泽泻汤证曰:心下有支、其人苦冒眩。

五芩散曰小便不利,微

以上二方,以泽泻为泽泻汤泽泻五两。五苓散一两六半。

茯苓泽泻汤证曰:吐而水。

以上一方,泽泻四两。

八味丸曰;小便不利。又曰:消小便反多。

以上一方,泽泻三两。

猪苓汤证曰;水、小便不利。

以上一方,泽泻一两。

牡蛎泽泻曰:从腰以下有水气。

以上一方,用泽泻与余等分。茯苓泽泻汤以下四方,以泽泻为也。

历观方,泽泻所主治也,不辨而明矣。

互考

泽泻、五味子,同治冒而有其也。说见于五味子部中。

陶弘景曰:泽泻久服无子。曰:泽泻催生,令人有子。李珍辨之,其论详于《本草目》。夫怀人之常也,而有病不孕,故其无病而孕者,之所能得失乎三子不知此,可谓谬矣。余治一人,年三十有余,病而无子,有年于医无如之何,余为诊之。胸脯躁、上逆而,甚如狂,乃与石膏黄甘草,并以痰丸服之。周诸证尽愈。其父大喜,以前医。前医曰:治病可,而不仁也。曰:何也曰:多服石膏无子也,是绝妇道也非不仁而何其父愕然招余之。余答曰:医者,掌疾病者也。而孕也者,人而天,医焉知其有无哉且彼人之言,子何不察焉彼人之十有三年,而不能治之,彼豫知其来者乎其父曰,然。居之,其人始孕也。弥月而免,母子无恙。余故曰:人无病孕,非之所能得失也。

品考

泽泻本邦仙台所出者,是良也。用。

薏苡仁

主治浮也。

考征

薏苡附子散,不具也。

以上一方,薏苡仁十五两。

薏苡附子败酱曰:腹皮急、按之濡,如状。

以上一方,薏苡仁十分。
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不具也。

以上一方,薏苡仁半两。

互考

薏苡附子散,不具也。而薏苡附子败酱散,言如状,主治浮明矣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,亦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,而去石膏加薏苡,用之于咳喘浮可也。

品考

薏苡仁和、,田野水处处多有焉。本交趾之载还也。本邦有二,其壳厚,无芽.,以数珠,不中用也。有芽尖而壳薄,即薏苡也,俗弘法之所将来也,因号弘法麦。

薤白

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,旁治背痛心中痞。

考征

薤白白酒汤证曰:喘息咳唾、胸背痛。

薤白桂枝汤证曰:胸痹,心中痞。

以上二方,薤白皆半升。

薤白半夏汤证曰;心痛背。

以上一方,薤白三两。

历观此三方,薤白所主治也,不辨而明矣。

品考

薤白有赤白二,白者良。李珍曰:薤叶状似韭。韭叶中而扁,有脊。薤叶中空,似葱叶而有棱,气亦如葱,二月开细花紫白色,根如小蒜,一本数,相依而生,五月叶青掘之否肉不也。

干姜

主治滞水毒也,旁治吐、咳、下利厥冷、躁、腹痛、胸痛腰痛。

考征

大建中汤证曰:心胸中大寒痛、不能食。

苓姜汤证曰:身体重,腰中冷。又云:腰以下冷痛。

半夏干姜散曰,干吐逆、吐涎沫。

以上三方,干姜或四两,或诸药等分。

人参汤证曰:喜唾。又曰:心中痞。

通脉四逆汤证曰:下利清谷。又曰:手足厥逆。又云:干

小青龙汤证曰:心下有水气、干。又云:咳。

半夏汤证曰:肠鸣

柴胡姜桂汤证曰:胸胁满。又云cJb

连汤证曰:腹中痛、欲吐。

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:咳胸

干姜黄黄芩人参汤证曰:吐下。

六物黄芩汤证曰:干下利。

以上九方,干姜皆三两。

子干姜汤证曰:微

甘草干姜汤证曰:厥、咽中干、躁、吐逆。

干姜附子汤证曰:躁不得眠。

以上三方,干姜二两、一两,而四两之例。

四逆汤证曰:下利清谷。又曰:手足厥冷。

以上一方,干姜一两半,而三两之例。

桃花汤证曰:下利。

干姜人参半夏九曰:吐不止。

以上二方,干姜一两,而三两之例。

历观方,其吐者、咳者,痛者、下利者之等,壹是皆水毒之滞者也。

互考

思邈曰:无生姜以干姜代之。以余之,仲景氏用生姜、干姜,其所主治。大同而小异。生姜主吐,干姜主水毒之滞者也,不可混矣。

本草以干姜,于是世医皆四逆方中姜、附热药也,故能温厥冷,非也。按:厥冷者,毒之急迫也,故甘草以君,而姜,附以佐,其用姜附者,以逐水毒也。何之有京二条路白山街,有嘉兵者,号近江,其男年始十有三,一朝而下利,及至日午无知其行数。于是神气困冒,医独参与之,及至日晡所,手足厥冷,医大惧,用姜,附益多,而厥冷益甚,医皆以不治。余为诊之,百体无温、手足擗地,躁而叫号,如有腹痛之状、当、手不可近。余乃曰:是毒也,可以治焉。知其死生,我不知之也。然今治亦死,不治亦死,等死,死治可乎许诺,乃与大承气(之重十二)一服,不知,与,厥冷则变为热,三服而神色反正,下利减半,服十日所,诸证尽退。由是之,医之于事,知此解此毒耳。毒之解也,厥冷者温,大者凉,若以厥冷为热药大黄、芒消,亦为热药物之寒温凉不可,斯可以知己。

品考

干姜本邦之有二品,曰,干生姜。曰:三河干姜。所干、生姜者,余家用之。所三河干姜者,余家不用之。

杏仁

主治胸停水也。故治喘咳,而旁治短气、胸、心痛、形体浮

考征

麻黄汤证曰:无汗而喘。

以上一方,杏仁七十个。

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证曰:形者,加杏仁。以上一方,杏仁半斤。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曰:胸中气塞短气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;喘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曰:喘。以上三方,杏仁皆五十个。大青龙汤证曰:咳喘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不具也。(聚方)

以上二方,杏仁四十个,二两而五十个之例。大陷胸丸曰:胸者,。走马汤证曰:心痛。以上二方,杏仁诸药等分。右历观方,杏仁主治胸停水也明矣。

互考杏仁、麻黄同治喘而有其。胸不用麻黄,身疼不用杏仁。其二物等用者,以有胸身疼二也。《金要略》曰:胸痹云云,茯苓杏仁甘草主之,橘枳姜亦主之。为则按:胸痹短气、筋惕肉(目)、心下悸者,茯苓杏仁甘草主之。掏痹、吐呃逆者,橘皮枳生姜主之。二方治一,非古之道也。括蒌实条,既辨明之,令不也。

品考

杏仁和、无异品也,制之之法,去皮不去尖。

主治急也,旁治咳嗽、奔豚、躁、身疼、痛、腹中痛。

考征

枣汤证曰;引下痛。又曰:咳,胸中痛。

枣汤证曰,咳逆上气,喘迫塞。又曰:不得息。

以上二方,以大枣为,一十枚。一十二枚。

苓桂甘枣汤证曰,欲作奔豚。

越婢不具也。(聚方)

生姜甘草不具也(在互考中)

以上三方,大皆十五枚。

甘麦大枣汤证曰:躁喜悲

以上一方大十枚。

小柴胡汤证曰:头项强。又云:痛。

小建中汤证曰:急痛。

大青龙汤证曰:身疼痛,汗不出而躁。

连汤证曰:腹中痛。

葛根汤证曰:

黄芩不具也。(聚方)

桂枝加黄芪汤证曰:身疼重、躁。

吴茱萸汤证曰:躁。

以上八方,大皆十二枚。

历试方,皆其所举诸证,而有急之状者,用大枣则治矣,不无效也。且也十枣汤,大枣为,而有引痛,斯可以征已。

互考

甘麦大枣汤条,有喜悲伤证,此毒之逼迫也,故用大以治急,用甘草、小麦以迫急也。

苓桂甘枣汤条,有奔豚,此其毒而上冲有急之状者,故用大也。生姜甘草汤证曰:咳唾涎沫不止。为则按:若之人患,胸中有急之状,故用大,居多也。为则按;仲景氏用大、甘草、芍,其候大同而小异,要在自得焉耳。

枣养脾胃之,非古也,不取焉。古人云:攻病以毒精以谷肉果菜。夫攻之与,所主不同,一物而二。如曾晰之于羊,好而食之是也。如十枣汤,用大而不避,是攻也。无他嗜好之品,而充食用,则为养也。而充物,则为攻也。十枣汤枣为君,而治急,为养哉。

品考

枣汉种良。其品核小而肉厚也,不去核而用之。

橘皮

主治呃逆也。旁治胸痹停痰,

考征

橘皮竹茹汤证曰;逆。(者吃之)

以上一方,橘皮二斤。

橘皮枳生姜汤证曰:胸痹。(在杏仁部中)

以上一方,橘皮一斤。

橘皮汤证曰:

以上一方,橘皮四两。

茯苓饮证曰:心胸中有停痰。

以上一方,橘皮二两半。

历观方,主治呃逆也明矣。胸痹者,停痰者,其有呃逆之橘皮所能治也。

品考

橘皮近世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用焉。真橘者,余之于和州春日祠前,于驿也。

吴茱萸

主治而胸也。

考征

吴茱萸汤证曰:而胸

以上一方,吴茱萸一斤,

品考

吴茱萸无物。

瓜蒂

主治胸中有毒,欲吐而不吐也。

考征

瓜蒂散曰:胸中痞硬,气上冲咽喉,不得息者。

又曰:心中而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。

以上一方,瓜蒂一分。

品考

瓜蒂宗爽、珍以甜瓜蒂。之,无寸效也。又有一,名柹瓜。其殊少,而其形如柹。又有一,如柹瓜而皮上有毛者,其始皆太苦,而不可食也。及熟,尤甜美,其蒂甚苦,有效可用。三才会,所青瓜也,本邦越前之,是良也。

桂枝主治冲逆也,旁治奔豚痛、发热恶风、汗出身痛。

考征

桂枝加桂汤证曰;气自少腹上冲心。

以上一方,桂枝五两。

桂枝甘草汤证曰: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、欲得按。

桂枝甘草附子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苓桂甘枣汤证曰:欲作奔豚,

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:气从少腹上冲胸咽。

桂枝附子汤证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五方,桂枝皆四两。

桂枝汤证曰,上冲。又曰:发热、汗出恶风

苓桂汤证曰:气上冲胸。

以上二方,桂枝皆三两。

历观方,桂枝主治冲逆也明矣。发热,其所旁治也。仲景之治疾,用桂枝者,居十之七八,今不枚焉,

互考

桂枝甘草汤证曰:其人叉手自冒心。为则按:叉手冒心者,以悸而上冲故也。

桂枝甘草附子条,无上冲为则按:此方桂枝甘草而加附子者也。桂枝甘草条,有上冲,然亦当有上冲,其脱此也明矣。

桂枝附子,用桂枝多于桂枝加附子,而无上冲,盖文也。桂枝加附子条,犹有桂枝之,况于此,而可无桂枝之

范大成、桂海志云:凡木叶心皆一理,独桂有两道如圭形,故字从之。佃埤雅云:桂犹圭也,宣之先聘通使,如圭之使也。为则按;制字之,范得之,盖以其所而言之也。陆则失矣,盖以臆之,而作之也。不可从矣。

》曰:桂枝本解肌,非仲景氏之意也。不取,此盖注入本文者也。

宗爽曰:汉张仲景,以桂枝寒表虚,是不善》之也。《》中间说表里虚,非疾医之言也,盖后人所入也。凡仲景之用桂枝,以治上冲也。桂枝条曰,上冲者,可与桂枝,若不上冲者,不可与之。桂枝加桂条曰:气从少腹上冲心。又按去桂加术汤条曰:小便自利。由是之,上冲用桂,下降否,斯可以已。且虚,仲景所言,不失古,而后人所入,不合古。宗爽不善读书,而妄矣。

品考

桂枝气味辛辣者,上品也。李杲以气味厚薄分桂枝、肉桂。遂构上行下行之,是臆也,不可从矣。桂枝也,肉桂也,桂心也,一物而三名也。桂心之藏器,李珍得之。

厚朴

主治胸腹胀满也,旁治腹痛。

考征

大承气汤证曰:腹胀满。又曰:腹中痛。

厚朴三物汤证曰:痛而

厚朴七物汤证曰:腹

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曰;腹胀满

以上四方,厚朴皆半斤。

薤白桂枝汤证曰:胸

子厚朴汤证曰:腹

以上二方,厚朴皆四两。

半夏厚朴汤证曰:咽中如有炙

以上一方,厚朴三两。

小承气汤证曰:腹大不通。

以上一方,厚朴二两。

历观方,厚朴主治胀满也明矣。

互考

厚朴三物条,无腹满证。此即大承气,而无芒硝者也。然有腹满证也,可知已。其无芒硝者,以无坚块也。

元素曰:厚朴除腹,若虚弱人,宜斟酌用之,误则脱人之元气也。为则曰:是无稽之言也。古曰:攻病以毒,方疾之也。元气其所抑遏,医以毒攻之,毒尽而气旺,何怖之有请举其征。大承气,厚朴君,面有此者,多乎不能食,神气不旺者,于是施以此毒除也。毒除能食,能食气旺,往往而然也。厚朴脱人之元气,徒虚耳。

品考

厚朴汉产为良。本邦所,非真厚朴也,不堪用矣。或云本邦之,有二,其一冬月叶不落,是与土所同,比睿山有之。

主治结实之毒也,旁治胸胸痹、腹腹痛。

考征

术汤证曰,心下,大如

以上一方,枳七枚。

曰:腹痛烦满

以上一方,枳实诸药等分。

桂枝枳生姜汤证曰:心痛。

大承气汤证曰:腹胀满

厚朴三物汤证曰:痛而

厚朴七物汤证曰:腹

子大黄豉汤证曰:痛:

以上五方,枳皆五枚。

大柴胡汤证曰:心下急、郁郁微

薤白桂枝汤证曰:胸

子厚朴汤证曰:心

以上三方,枳皆四枚。

小承气曰,腹大不通。

实栀子豉汤证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橘皮枳生姜汤证曰:胸痹。

以上三方,枳皆三枚。

历观方,枳主治结实之毒也,明矣。

互考

仲景氏用承气也,大毒在腹,大承气。其用枳也,五枚。唯腹不通,小承气,其用枳也,三枚。枳,主治结实斯可以已。

实栀子豉,其不具也。为则按:子香豉,主治心中懊。而更加枳其有胸也明矣。

品考

本邦所称枳者,不堪用也。土之,亦多腰也,不可不焉。《本草目》家,岐枳枳壳而,非古也。吾从仲景氏也。

主治心也,旁治黄。

考征

大黄硝石汤证曰:黄疸。

子柏皮汤证曰:身黄。

以上二方,子皆十五枚。

子豉汤证曰:

子甘草豉不具也。(在香豉部中)

子生姜豉不具也。(在香豉部中)

实栀子豉不具也。(在枳部中)

子厚朴汤证曰:心

子干姜汤证曰;微

汤证曰:心胸不安久久黄。

以上七方,子皆十四枚。

子大黄豉汤证曰:黄疸。

以上一方,子十二枚。

历观方,子主治心也明矣。黄者,其所旁治也。故无心者,而用之其效矣。

互考

子大黄豉子十二枚。为则按:当作十四枚,是之通例也。

为则按香豉,以心中懊侬为主。子,主心也。

本草诸说动辄以五色配五。其曰:子色赤、味苦,入心而治。又曰:子治黄。黄是土色,胃主土,故治胃中气。学者取其然者,而莫眩其所以然者,斯可矣。

品考

处处出焉。用。

主治胸膈燥、不能眠也。

考征

汤证曰:虚不得眠。

(为则按:虚当作)

以上一方,酸仁二升。

珍曰:熟用不得眠,生用好眠,!眠与不眠,非生熟之所也。乃胸膈躁,或眠、或不眠者,服酸常矣。然仁之所主,生非主眠与不眠也。而医,以此立论误也,以不知人道也。夫人道者,人之所能也。非人之所能者,非人道也。学圣人之道,然后始知之。盖眠者、寤者,造化之主也,而非人之也。而躁者,毒之而人之造也,酸能治之。故胸膈躁、或寤而少寤、或寐而少寤,予不之生熟,用而治之,则烦而寤寐故。呼悲哉!圣人之世人亡,代之学者,其解圣,往往以天事混之于人事,故其,而行不可知也。人而不人,医而不医,吾党小子慎之,勿混造化与人事矣。

品考

仁和共有焉。汉产为良也。

茯苓

主治悸及肉(目)筋惕也。旁治小便不利、躁。

考征

苓桂甘枣汤证曰:下悸。

茯苓戎盐汤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茯苓泽泻汤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三方,茯苓皆半斤。

防己茯苓汤证曰:四肢聂聂动

茯苓四逆汤证曰:躁。

以上二方,茯苓皆六两。

茯苓杏仁甘草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一方,茯苓三两,而亦六两之例。

苓桂汤证曰:身振振。又云:眩。

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:小便

苓姜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不具也。(同上)

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曰:眩悸。

半夏厚朴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六方,茯苓皆四两,此外苓桂剂颇多,今不枚焉。

茯苓甘草汤证曰:心下悸。

以上一方,茯苓二两,而亦四两之例。

茯苓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瞿麦丸曰:小便不利。

葵子茯苓散曰:眩。

真武汤证曰:心下悸眩身(目

附子汤证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证曰:小便不利。

以上六方,茯苓皆三两。

五苓散曰:下有悸、吐涎沫而眩。

以上一方,茯苓十八

猪苓汤证曰:小便不利、心

桂枝茯苓丸曰:胎(在互考中)

以上二方,茯苓诸药等分。

历观方,曰心下悸、曰下悸、曰四肢聂聂动、曰身咽、曰眩、曰躁,一是皆悸之也,小便不利而悸者,用茯苓治。其无悸者,而用之其效。然悸者,茯苓所主治。而小便不利者,其旁治也。躁亦然。

互考茯苓戎盐汤、茯苓泽泻汤,各用茯苓半斤,以,而不茯苓之。苓桂甘枣汤、亦用茯苓半斤,而有下悸之。其他用茯苓者,各有悸、眩、(目,况于二方多用茯苓,而可无若乎其脱也,必矣!

茯苓杏仁甘草方,是苓桂、去桂加杏仁者也。然其脱茯苓之也明矣。苓姜,有身振振摇证,此非桂之主,而苓之所能治也,然苓姜条,脱此也明矣。
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芒硝方,是防己茯苓,以黄芪、甘草代人参、芒硝者。而防己茯苓,有四肢聂聂动,是非黄芪、甘草之主,而茯苓之所主治也。由是之,此脱四肢(目也明矣。

半夏厚朴,是小半夏加茯苓、更加厚朴叶者也,然其脱眩悸之也明矣。

茯苓甘草方,是苓桂加姜者也,可以前例而推之。

茯苓,以苓主,而不,以他例推之。心悸下而痞硬、小便不利、自吐宿水者,此所主治也。

附子方,是真武去姜加参者也。真武条有心下悸、眩、身隅,然之条,脱若也明矣。

桂枝茯苓丸曰:胎上。为则按:盖所奔豚也,而不可臆焉,以旁例推之,上冲心下悸、水有、或胎者,此丸所主也。

人参、茯苓、黄、其功大同而小异,在人参部中。

品考

茯苓和、无异也。陶弘景曰:仙方止云茯苓,而无茯神,为疗既同,用之无嫌。斯言得之,赤白补泻,此臆之所断也,不可从矣。

猪苓

主治而小便不利也。

考征

猪苓汤证曰:水、小便不利。

猪苓散曰:思水者。

以上二方,猪苓诸药等分。

五苓散曰:小便不利,微

以上一方,猪苓十八

历观此三方,猪苓所主,治而小便不利也明矣。

品考

猪苓和、共有焉。汉产实良也。

水蛭主治血也。

考征

抵当汤证曰:少腹硬云云。又曰:水不利下。

抵当丸曰:少腹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,有血也。

以上二方,水蛭或三十个、或二十个。

此二方,水蛭之所主治也明矣。为则按:也。其法有三焉。一日少腹硬、而小便利者,此有血;而不利者,无血也。二日病人不腹而言腹也。三日病人喜妄,屎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,此有血也。法仲景氏之法,不外于矣。

品考

水蛭恭曰:有水蛭、草蛭。大者,并能人血。今俗多取水中小者,用之大效。

主治也。旁治惊失精。

考征

桂枝去芍加蜀漆骨牡蛎汤证曰:惊狂、起不安。

以上一方,骨四两。

桂枝加骨牡蛎汤证曰:失精、少腹弦急。

天雄散,证阙(部中)

蜀漆散,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三方,骨三两,或诸药等分。

柴胡加骨牡蛎汤证曰:惊。

以上一方,骨一两。(在外)

桂枝甘草骨牡蛎汤证躁。

以上一方,骨二两,而亦四两之例。

历观方,骨所治惊、狂、躁、失精也。无容疑者,为则每值有其者,用之。而有无效者,于是乎,中心疑之,居数,始得焉。其人下有而惊狂,或失精,或躁者,用是影响。其无者,而用之其效。由是之,骨之所主治者,下之也。而惊狂、失精、躁,其所旁治也,学者审诸

互考

蜀漆散条,所谓疟者,是寒热发作有也。而其有者,此散所主治也。无者,而用之其效也。

骨之,或曰:也,或曰:石也,诸说终无有一定也。为则按:譬如人物乎,父精母血,相因体,人人而所知也。然,果然之与,不熟究骨亦然。究何益之有至如其效用,此可也,可也。不可不知矣。

品考

骨以能化者,上品也。有半骨半石之状者,是未化也。取骨法如取石膏法也。打碎用之。

牡蛎

主治胸腹之也。旁治惊狂、躁。

考征

桂枝去芍加蜀漆骨牡蛎汤证曰:惊狂,起不安。

以上一方,牡蛎五两。

牡蛎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一方,牡蛎四两。

牡蛎泽泻散,不具也。(在互考中)

以上一方,牡蛎诸药等分。

柴胡姜桂汤证曰:微

以上一方,牡蛎三两。

桂枝甘草骨牡蛎汤证曰:躁。

以上一方,牡蛎二两,而亦四两之例。

柴胡加骨牡蛎汤证曰:惊。

以上一方,牡蛎一两半。(在外)

历观方,牡蛎所治惊、狂、躁,似与骨无为则从事于此也久之,始知牡蛎治胸腹之矣,学者亦审诸

互考

牡蛎、黄骨,同治躁,而各有所主治也。膻中,黄所主也。下,骨所主也。而部位不定,胸腹躁者,牡蛎所主也。

牡蛎条曰:,牡蛎。泽泻散条曰:有水气,其所盖不具也,以他例推之,喘急息迫而胸中有者,牡蛎主之也。身体水、腹中有而小便不利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也。学者审诸

品考

牡蛎壳之久者良也。余家今用,出于州者也。坊所鬻者,不堪用也。

征》卷之下

征》跋

盖古于世,以施今而有征也。其古并于诗书,言之与不足矣。本草之于世也邈焉,凿说之甚,辨折以胸臆,引据以神仙,其言巧而似,于是其理达而,游断不异括之兵也。先考洞翁,于是作《征》考订绳谬误,揣宜,精异同。虽颇穷经旨,未有如本草多能者。然循其运用之奏,异功殆如天出,而俏性多能,是方之功,而非一物之能也。夫阳燧取火于日,方取露于月,而浮云盖其光,水火忽不可致也。而日握阳燧不得温手,夜舐方不能止。方阳燧,致水火,之以其能而不者,非自然之能也。自然之能出乎天,而不假他力,法用之功成乎人,而不能独立,不可苟混焉。本草辨其所以,而不,主治混淆,的证难分,莫法之可以据,古,足尊信哉先考之于《征》也,主治颇详明,不道阳,不拘五行,以然之,征于沙之法,推功之事之状,众之所未,以乎冥行之徒,范也。其之已成,受者奉之,屡刊行。翁喟然曰:!梓刊行何急世所刊之,后欲者,往往有之,皆卒然之也。药论者,医之大本,究其精良,身之也。今刊未校之乎不朽,人戮笑,宁蠹中,焉。翁卒于今十有二年,遂命剞劂之,刊行之于世矣。

天明甲辰之冬十一月朔男猷谨题

inserted by FC2 system